咱们今天聊一个事,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。
一个从东北黑龙江大老远跑到杭州打拼的师傅,姓魏,想着靠自己的双手开网约车,在这座城市里挣一份安稳的生活。
他把辛苦攒下来的钱拿出来,首付了两万多,买了一辆九万多的新车,就指望着这辆车能成为他养家糊口的工具。
可谁能想到,车子提到手,看到行驶证的那一刻,他整个人都蒙了。
证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三个字:“非营运”。
这三个字,对魏师傅来说,不亚于晴天霹雳,因为这意味着他买这辆车的根本目的,彻底落空了。
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
说好了是用来跑营运的车,怎么就变成了私家车?
这个责任,到底该由谁来承担?
事情还得从头说起。
魏师傅在杭州开网约车已经有半年了,之前一直是租车开,每个月都要交不少租金,心里总觉得不是长久之计。
于是,他下定决心,自己买一辆车。
经过比较,他看上了一款东风纳米的小型纯电SUV。
6月28号,他走进了杭州杭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,也就是这家车的4S店,签订了购车协议。
对于魏师傅来说,这次购车的目标非常明确,就是要用来跑网约车。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在签订协议的时候,门店的工作人员在协议的右上角,亲手写下了一行字:“办理网约车营运证”。
这行字,就是魏师傅的定心丸,是他和4S店之间最重要的一个约定。
有了这个白纸黑字的承诺,魏师傅觉得这事儿就算妥了,毕竟4S店是专业的,办这些手续肯定是轻车熟路。
然而,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偏离了轨道。
7月3号,4S店的业务员通知魏师傅去办理车辆上牌。
魏师傅后来回忆说,他自己对杭州这边的流程一窍不通,完全是出于对4S店的信任。
到了车管所,他就坐在旁边等着,业务员去和车管所的工作人员对接。
整个过程,没有人问他这辆车的具体用途是什么,他自己也想着,既然协议上写得清清楚楚,专业的人肯定会按照约定去办,自己多嘴反而显得不信任人家。
就是这样一份看似理所应当的信任,最终导致了问题的出现。
几天之后,魏师傅去提车时,才发现行驶证上的“使用性质”一栏,被登记为了“非营运”。
他一下子就慌了神,赶紧去打听。
这一打听才知道,要想把车登记成营运性质,手续上是有严格顺序的。
正确的流程是,车主得先去相关运管部门申请一个叫做“预约出租客运预受理凭证”的东西,这就像是给车子上营运户口前的一个“准生证”。
只有拿到了这个凭证,才能去车管所办理登记,把车辆性质定为“预约出租客运”。
而4S店的业务员,显然是跳过了这最关键的第一步,直接带着魏师傅去上了牌。
在没有预受理凭证的情况下,车管所只能按照普通私家车的流程来办理,登记为“非营运”也就是必然的结果。
更要命的是,车辆的使用性质一旦登记,想要从“非营运”变更为“营运”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这就等于说,这辆车被永久地打上了“私家车”的烙印,魏师傅想用它来跑网约车的计划,彻底泡汤了。
魏师傅认为,这件事的责任完全在4S店。
购车协议上写得明明白白,是业务员自己业务不熟,搞错了流程,才造成了现在这个无法挽回的局面。
他找到4S店理论,希望对方能承担责任。
但店长的说法,却让魏师傅的心凉了半截。
这位姜店长表示,首先,他们没有收取魏师傅任何上牌费用,所以他们提供的不是“代办”服务,仅仅是“协助”。
他承认协议上写了那句话,但这只是表明魏师傅有这个需求,他们“帮他一下”。
店长反复强调,4S店的核心业务是卖车,而且上牌当天魏师傅本人也在现场,保险也是自己买的,甚至选号都是他自己操作的,所以不能把责任都推到4S店身上。
这种说法,咱们普通老百姓听了,恐怕很难接受。
“协助”和“代办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但对于消费者来说,意义却天差地别。
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在4S店购车并委托其办理相关手续,看中的就是对方的专业性和一站式服务的便利性。
如果事事都需要消费者亲力亲为、自己搞懂所有复杂流程,那4S店承诺的“服务”又体现在哪里呢?
更何况,合同上“办理网约车营运证”的承诺是明确的,这已经构成了一项合同义务,而不是轻飘飘的“帮一下”。
用“客户本人在场”作为推卸责任的理由,也显得站不住脚。
一个对本地政策和流程完全陌生的外地人,他的“在场”能起到多大的监督和纠错作用呢?
这更像是一种话术,试图将责任模糊化。
接下来的事情就更有戏剧性了。
在一次协商中,魏师傅自己手写了一份协议书,内容很直接:由于4S店业务员的失误,导致车辆无法办理营运证,要求店方免费更换一辆新车,并约定了提车时间。
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姜店长竟然在这份协议上签了字,还留下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。
按理说,签字就意味着认可和承诺。
可事后当记者求证时,店长却给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解释:“我签字了,但我没看内容,我那天很忙的。”一个企业的管理者,在处理一份涉及近十万元车辆纠纷的协议时,会忙到连内容都不看就签字吗?
这番说辞,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情理上,都显得极其苍白无力。
一个成年人的签名,尤其是在商业活动中,具有法律效力,一句轻描淡写的“我没看”,是无法抹去其所代表的责任的。
随后,店长又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,声称之前和魏师傅已经达成了口头一致,即魏师傅再补交9000元钱,店里就给他换一辆新车。
店长还说,他们基于这个所谓的“口头协议”,已经把第一辆车的贷款给结清了。
但对于这个说法,魏师傅坚决予以否认,表示自己从未同意过这个方案,更没有签过字。
至此,双方的说法完全对立,事情陷入了僵局。
最终,4S店方面建议魏师傅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。
对于魏师傅来说,这意味着他不仅要面对车辆无法运营带来的经济损失,还要踏上一条漫长而耗费精力的维权之路。
这件事也给所有消费者敲响了警钟,在进行大额消费,特别是涉及到复杂手续和后续服务时,不能盲目相信商家的口头承诺,必须对合同条款逐一确认,对于不清楚的流程,宁可多问几遍,多查一些资料,也要做到心中有数。
而对于商家来说,诚信是经营的基石,任何试图通过玩弄文字游戏、推卸责任来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做法,最终损害的必将是自己的信誉和长远发展。
盛鹏配资-杠杆配资开户-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