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南老山战区211厮杀,13天损失惨重,事实如何?
四十年前的炎炎夏日,越南老山战区的那拉山岭上,一座被赋予“211”编号的石灰岩高地,在炮火的无情摧残下,变成了战争的炼狱。每一寸焦黑的土地,都弥漫着鲜血与烈火的浓烈气息。
1985年5月31日,恰逢我国67军换防之时,越军趁机发动,对211高地的1、2号哨所发起了突如其来的攻击。在这场日均炮弹数量高达2000发的激战中,双方在枪炮交加的狂潮中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。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巅被炸得尘土弥漫,变成了满目疮痍的灰白废墟。烈士的英魂几乎遍布整个前沿阵地。
在《A6B高点的雷声》这部回忆录中,越南前第4连连长、第457炮兵团第11营指挥官阮友浩中校回顾道,越军被誉为“正义之师”,在211高地(越南称为A6B)成功抵挡了中国军队的“十倍火力”猛烈攻击,并在为期13天的激战中赢得了胜利。那么,我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是否真的承受了重大损失?战斗的详细过程和真相又是怎样的呢?
“5.31”换防困境
211高地矗立于中越边境云南段的老山前线,正位于以越南村庄“那拉”命名的“那拉口子”战场,其战略价值至关重要。该高地与166、168、156阵地紧密配合,共同构筑了我军在那拉方向的主阵地——406高地的东侧稳固防线。
坐落在清水河南岸的211高地,距离清水公路与三岔路口不过区区700米之遥,其火力足以封锁清水河口南岸的公路交通。此路段是敌军通往扣林山的唯一补给通道,亦是越南守军维持后勤供应的关键要道。若我军得以掌控211高地,便能动摇越军自扣林山至老山一线的整个防御体系。
在1军轮战的关键时刻,211高地成功从越军手中夺回,其上构筑了三座哨所,阵地由一支英勇的排级战士队伍坚守。高地西侧与我国的255高地相距约三百米,而东侧则与越军控制的227高地仅相隔百米,两者之间由一条布满地雷的“百米生死线”紧密相连。尽管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,地势相对低洼,但这座山头却位于越军227高地、小青山、汉扬阵地火力交叉的焦点,成为双方交火最为频繁、死亡率极高的战场核心区域。
1985年5月21日,原济南军区第67军199师下辖的595团,自1军手中接替了该高地防务。在此之前,211高地凭借其坚固的防御体系,被誉为“模范阵地”。然而,此时越军已完成战区部队的轮换,耗时近一个月。当67军的战士们抵达阵地之际,越军已通过战地侦察、火力试探等多种手段,构筑起战场上的适应性优势。这种由时间差带来的战术优势,使得我军新接防的部队刚踏入战场,便陷入了“以新应旧”的被动局面。
于1985年5月31日的破晓时刻,即清晨5时10分,越军发起了代号“T5 M1”的迅猛攻击。此役正值我军67军接手防务未满十日的动荡时期,敌人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偷袭。在短短45分钟内,炮火如雨点般倾泻于那拉及662.6两大区域,致使我军通信线路遭受重创。与此同时,越军分兵两路,施展“声东击西”之计。981团对老山主峰实施佯攻,以此牵制我军注意力,而982团的第4、5营则集中火力,猛攻那拉前沿的六个高地。
在156、166、111、140等高地成功抵御越军攻势的同时,211高地不幸遭受了越军两个加强排(约60人)的猛烈进攻。此时,驻守该阵地的595团5连某班(包括1号哨3人、2号哨3人、3号哨5人)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。越军攻占1、2号哨位后,便在岩洞内设立了直射火力点,将“百米生死线”严密封锁。尽管越军持续对211高地的3号哨位发起猛攻,但最终还是被我军坚守阵地和支援炮火的共同努力击退。
依据《老山1984-1989,中越老山之战实录》的记载,在“5.31大战”期间,我军67军英勇奋战,成功抵御了越军的猛烈进攻,致使越军伤亡超过700人,而我军仅丢失了211高地的1、2号哨所。越军夺取此两前沿哨所后,利用广播电台反复宣扬“夺回被我军占领的高地”,在国际舞台上大肆炒作,意图制造一种战略胜利的错觉。
该局面随即触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:我国外交部向总参谋部就战事状况提出质疑,总参谋部随即下达命令,要求军区前指尽快核实情况,压力由此层层传递至67军指挥层。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,当时我军实际掌控着超过1100个战斗哨所,所歼灭的敌军数量足以重创越军两个营,失去两个哨所并不构成决定性的失败。然而,鉴于边境冲突的政治敏感性,上级仍然下令迅速组织反击,旨在夺回被占领的阵地。
“6.11战斗”指挥难题
自6月1日始,我方与敌军在211高地展开了激战。在这场战斗中,双方对211高地及其周边地带进行了连番猛烈的炮火攻击,导致该区域内的每一寸草木都遭受了严重破坏,景象如同被彻底洗劫过的采石场。
当前,211高地东侧正遭受越军227高地、小青山和汉扬阵地从三面发动的猛烈夹击。唯一的求生之路——“百米生死线”,仅宽5米,两侧遍布雷区和定向雷。越军利用清水口子炮兵阵地的直射火炮实施“火力封锁”,而我方炮兵因山脊的阻隔,难以实施精确的直接打击,间接射击的准确性亦有所不足。在6月1日这一天,我军突击队在这条通道上的伤亡高达47人。尽管越军在随后的三天里伤亡115人,并更换了三个部队的番号,但他们依然稳固地占据了地形优势。
为严格执行上级“务必夺回哨位”的命令,595团接连发动反击攻势。8日夜晚,战士们在泥泞的道路上,手脚并用,艰难地匍匐前行,攀登崎岖,朝着进攻的起点奋勇前进。原定于午夜时分发起攻击,但面对越军猛烈的炮火封锁,我军攻击部队遭受了惨重损失,未能按时抵达预定位置,作战计划被迫推迟24小时。6月9日,攻击分队再次未能按时到位,攻击时间因此不得不推迟至6月10日午夜。然而,当晚暴雨倾盆,能见度几乎降至零点,攻击行动不得不再次延期。
在6月11日凌晨黎明的曙光初现之时,一营副营长王朝栋指挥着第一突击队,与驻守在908高地的第二突击队并肩作战,共同向211高地发起了迅猛的攻势。战士们按照共产党员、班长、共青团员的顺序,依次编成一波又一波的突击队,他们如同下山猛虎,势不可挡地直扑1号和2号哨位。
一旦越军察觉,即刻全力投入,枪弹如暴雨般倾泻,交织成一张致命的火网。与此同时,他们紧急呼唤炮火支援。炮声在山巅激荡,弹片横飞,血肉模糊。尽管两名副班长英勇捐躯,突击队员们却坚韧不屈,奋勇争先,最终成功收复了1号和2号哨位。
胜利的喜悦尚未完全消散,越军便骤然发起了猛烈的反击。代理副连长贾柯不幸腹部中弹,因失血过多,英勇牺牲。队员们被迫撤退至3号哨位,此时队伍仅剩下8人,其中5人伤势严重。越军的炮火将通道彻底封锁,增援部队难以靠近。尽管后续突击队一波接一波地发起冲锋,但始终未能夺回1、2号哨位。
595团的两个连队几乎丧失了作战效能,面对困境,只得紧急从597团抽调连队予以支援。597团的3连匆忙奔赴战场,由于对地形不甚了解,甫一踏入战场便遭遇了地雷与炮火的猛烈轰炸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景象尤为惨烈。
尤为悲壮的是,贾柯烈士的遗体竟被敌军悬挂于巨石之上,以此进行羞辱。为将烈士遗骸夺回,我军与师部下达了严令,199师屡次发起掩护攻势,不惜一切代价力求夺回烈士遗骸,但211高地的1、2号哨所最终还是未能攻克。
“9.8战斗”奇袭
7月中旬,面对战场的严峻局面,67军深刻反思,毅然放弃了盲目的强攻战术。紧接着,时任师长郑广臣亲自挂帅,精心策划了一场行动:他指派师侦察连副连长原明率领一支由17人组成的突击队,悄无声息地潜入211高地的3号哨所,对地形、越军的换防规律以及火力配置进行了细致的侦察,静候最佳的进攻时机。
我部工兵分队运用高超技巧,成功开辟了两条隐蔽而迂回的通道。其中一条沿着255高地的西南峭壁,垂直而下,巧妙绕过了“百米生死线”的雷区;另一条则通过岩溶洞穴中的地下暗河,径直通往2号哨位下方。在此过程中,67军的炮兵部队重新调整了射击坐标,将越军的清水口子炮阵地和227高地的机枪工事纳入了我们的攻击目标之中。
9月8日凌晨6时25分,浓雾如幕,笼罩了那拉山谷,能见度锐减至不及10米。原明带领一支由17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,悄无声息地沿着险峻的山壁小径,潜行至1号哨位所在的高地。此时,越军正处于换防的松懈期。突击队迅速通过报话机,请求我方炮兵火力支援,并在白昼时分,对越军阵地发动了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。短短12分钟内,便将两个哨位上的越军悉数歼灭,成功收复了1号和2号哨位。在整个行动中,突击队仅有一名队员受轻伤,同时缴获了重机枪一挺、冲锋枪五支、报话机一部、手雷260余枚以及手榴弹三箱。
截至10月15日,在过去的44天里,越军连续发起了超过200次的猛烈攻势。尽管如此,面对我199师坚守部队与炮兵部队的顽强抵抗,他们未能取得丝毫进展,阵亡人数已超过300,而轻重伤员则不计其数。最终,他们被迫放弃了夺取211高地的企图。直至两山轮战结束,211高地始终稳固地掌握在我方手中,犹如一枚坚不可摧的钢钉,深深嵌入越军的咽喉之地。
回望那场较量,所谓的越军“激战胜利”实则不过是军事败局的华丽伪装。他们趁我国军队换防之际,利用混乱局势发动了突袭,但战略上的短视最终使他们陷入了漫长的消耗战。尽管我国在初期指挥上有所疏漏,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但我们通过战术上的深刻反思,成功扭转了战局。
今天,我们回顾这段历史,不仅为了揭露真相,更为了吸取宝贵的教训。“对于那些为国家和民族、为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们,无论时代如何更迭,我们永远都要铭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。”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,尊重历史,我们才能真正慰藉英灵,启迪未来的道路。
盛鹏配资-杠杆配资开户-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