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秋天,刘伯承带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山东菏泽遇到了国民党军队,两边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。
因为这次战斗是在菏泽东北的龙固集和章缝镇这两个地方进行的,大家就把它叫做“龙凤战役”。
这次战斗中,面对敌人一个军加上一个整编师的兵力,我军凭借坚定的意志,屡次挫败了对方的攻势,最后双方打成了平手。刘伯承对这个结果表示不太满意,还说打成了“牛犄角”,不过在统计战斗情况时,一个班的表现却让刘伯承特别留意,连邓小平看了都觉得很奇怪。
原来,这次战斗中,有个班坚守在徐庄的前线阵地,成功击退了敌人十几次的进攻,歼灭了123个敌人,自己却毫发无损,而同时上前线的其他班大多伤亡惨重,有的甚至只剩班长一个人。这么大的反差,确实令人觉得挺诧异。
经过一番琢磨,才知道这班能完全没受伤,背后其实是班长掌握了个“诀窍”。
到底这个“诀窍”是啥呢?至于他们班长,来头又是啥背景,可真让人好奇。
机枪圣手
在“龙凤战役”里,那个班取得了“零伤亡,歼敌123人”的佳绩,班长叫王克勤。
战役一结束,王克勤带领的班被表彰为全军模范班,因为一个班仅12个人,就涌现出了4个英雄和模范,里面还包括一名新兵。作为班长,王克勤也被评为互助模范和杀敌英雄,一下子成为“龙凤战役”中的名人。
其实很少有人知道,当年王克勤刚当解放军的时候,营指导员武孝贤对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“受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太深,需要好好教育一下”。
1945年10月,在邯郸战役里,我军消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军,争取到一个军的起义,而且许多国民党军也变成了俘虏。之后,那些愿意回家的士兵,都领了路费,不愿回去的,反而被编进了解放军的队伍,比如之前的国民党机枪手王克勤也包含其中。
不过刚加入解放军的王克勤,可不像后来那样成了英雄班长,他整天抱怨不休,心情也很低落,还时常说些“搞乱军心”的话。
平汉战役结束后,我军又收编了不少国民党军。为了让这些原国民党士兵尽快变成合格的解放军战士,营指导员武孝贤和各连部指导员召开了个会议,专门研究了最近战士们的思想动态。
里头,一连指导员拿的那个例子,最让武孝贤印象特别深刻。
咱们连里有个从国民党那边来的大头兵,叫吴克勤,干了九年兵,脑袋瓜子乱七八糟的,情绪也挺低落。刚刚收编的战士一到队伍里,就喜欢偷偷跟人唠叨,我就觉得像他这种人,最难改造!
一连指导员一脸怒气冲冲的模样引起了武孝贤的注意,他有些纳闷地问:“他到底在‘叨叨’些什么呀?”
“他还说国民党有美国撑腰,地盘宽广,武器先进得很,有飞机坦克大炮,咱们就那几把破步枪,肯定打不过国民党。”一连指导员气势汹汹地继续骂着吴克勤,没完没了地说道:
有一次他生病了,我们副连长亲自去给他送饭,可他吃完后,一抹嘴就说副连长给他打饭是为了收买人心,还唠叨说什么今天像兄弟,明天战场上就拿着枪逼着你去拼命。这样的人,真是没办法了!
武孝贤听了,笑着打趣一句:“不少人被反动派的宣传骗得太深了,得好好教教他们。不用老是骂他们,平时多关心关心他们,说不定时间长了,自然会懂得人民军队和反动派的区别。”
指导员叹了口气,说:“王克勤这个人唯一拿得出手的,就是他那把机枪打得挺厉害。以前他是在国民党军里当机枪手的,听说还被叫作‘机枪圣手’呢。”
武孝贤听了之后,心里暗暗记下了王克勤这个名字,心想,有机会一定要去见见这位“瞎叨叨”的“机枪圣手”。
不久以后,武孝贤去一连驻地转转,刚走进院子,就看到一帮人在那聚着,最里面站着个蒙着毛巾、个头挺高的人。这会儿一靠近,武孝贤才发现,那蒙着眼的大个子手中正摆弄着刚缴获的苏联式机枪。虽然他眼睛被蒙着,可手上的动作一点也不乱,拆了一遍,又把它装好,完全没有差错。
摘掉眼上的毛巾后,大个子一把把机枪拍了拍,“瞧瞧吧!一点差错都没有!”
一个兵士走上前去检查了下,拉拉枪栓,果不其然和之前的一模一样。这时,大家都欢呼起来,纷纷夸大个子是“机枪大神”。
听到这熟悉的称呼,武孝贤一下子明白眼前的大个子就是那个“瞎叨叨”的战士。等众人散开后,武孝贤把王克勤叫到办公室,准备亲自跟这位小战士聊聊心里话。
“王克勤,那个机枪,你喜欢吗?”
王克勤紧张地说:“喜欢啊。我在国民党那边也用过各种枪,不过没用过步枪,现在倒是天天拿着步枪。”
武孝贤听懂了他的意思,笑着说:“那我跟你们连长提提,把那挺机枪给你用,怎么样?”
王克勤猛然抬起头,脸上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。武孝贤见状,赶紧接着说:“机枪可以给你,但你得告诉我,这枪口是冲着谁的!”
“清楚,是对着国民党中央军的!”
“咋还要指着他们?”
王克勤一时没法说话,琢磨了半天,才支支吾吾地说:“因为他们是反动派……”
“我有苦啊”
后来,武孝贤又问起他家的状况,王克勤犹豫半晌,才吞吞吐吐地说:“爸爸没了,妈妈和弟弟还在靠乞讨过日子,不晓得现在怎么样了。”其他的问题,问不出什么来。
这次聊到这儿就算完了,武孝贤对他的感觉还不错,心里想着只要他明白打仗的道理,还是能成长为一个好战士的。
至于他那“瞎叨叨”的毛病,武孝贤觉得只要王克勤继续留在解放军里,总有一天会认识到这是一支人民的队伍,和以前待的反动国民党军不同,不会再发生压迫士兵、让士兵送死的事。
果不其然,没多久,王克勤的模样就大不一样了,变化挺明显的。
1945年12月,解放区正忙着土地改革,到处都在打土豪劣绅,开公审大会。大会上,以前被地主豪绅欺压的百姓纷纷走上讲台,说出自己被迫害的经历,控诉地主豪绅的罪行。在这个氛围里,为了做好战士的思想工作,部队里也举办了诉苦会。
那会儿,武孝贤正负责一连的训练,所以想着让王克勤在诉苦大会上“说说心里话”。没想到,副连长党建庭刚一过来,就告诉武孝贤:“他说他没啥苦衷,怎么说都不愿意干!”
武孝贤听完后,亲自跑去找王克勤,跟他做工作,可王克勤就一句话:“我没有啥苦衷!”
你爸被地主打死了,妈和弟弟要饭,生死不知,你自己又被征到壮丁,还在国民党军队里挨了不少打,难道这些都不算苦吗?去讲讲呗!
王克勤连忙摇头,道:“不不不,那太丢人了!别提了!”
对于这个,武孝贤也觉得不合适,只能作罢,不再去劝王克勤诉苦这事了。
听了一整天的诉苦大会,王克勤终于扛不住了,晚上回到家里,不吃也不喝,倒头就睡。党建庭以为他生病了,刚走到他床边,谁知道王克勤突然“哇”的一声哭了出来,扑到党建庭怀里大哭着说:“连长,我有苦啊!我真有苦!明天一定要上台说,要不我真吃不下饭!”
一大早,武孝贤就看到王克勤第一个冲上讲台,鼻涕一把,眼泪一把地哽咽着诉起苦来。
原来,王克勤是阜阳人,他一家世代都是地主王三堂家的佃户。五岁那年,父亲因为交不起租金,被地主打断了腿,刚爬回家没几天就没命了。之后,他们被地主王三堂赶出门外,母亲拉着他和弟弟四处讨饭,就这样把他养到了17岁。
他刚长成,能出力养活娘和弟弟,结果被保长抓去当壮丁。抓了三次,逃了三次,每次都被打得半死,最后被卖到国民党队伍里。在那儿,生活又变成另一种折磨,不只是得伺候军官,像牛马一样,还要挨老兵欺负,长官们还经常毒打他。
那些逃跑的兵一旦被抓回,基本没啥好下场。有时候枪毙倒算轻的,剖腹、活埋、砍头啥的都能用上,光想象就让人打寒战。比如淮海战役里,有个人因为发了句牢骚,就被长官活埋了,最后还把“青天白日”勋章冒领走了。
所以,习惯了世间冷暖变化的王克勤,渐渐变得麻木不仁、沉默寡言,还有点防备心重。
诉到最后,他满脸泪水,抽噎着说:“狠心的地主,黑心的国民党,把我害得苦不堪言,我还傻乎乎地替他们打仗,解放了还觉得倒霉,真是糊涂呀!”
自从诉苦之后,王克勤像变了个人似的。以前那个喜欢和新战士“瞎扯”个不停的王克勤不见了,变得爱说爱笑。和同志们在一块儿的时候,他再也不摆“机枪高手”的架势了,有同志想学用机枪,他就耐心地教,还平时抢着干活,主动学习文化课。
几个月过去了,王克勤赢得了全营领导的高度认可。到1946年10月,营总支还收到了他亲自写的“入党申请书”。
这快一年间,王克勤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,所以营总支在收到他的入党申请后,全体都同意,让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接着,他还被提拔为班长。
入党和成为班长之后,王克勤对自己要求得更高,标准也更严。他不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学到的军事知识教给战友,还经常关心同志们,积极帮助其他解放军战士做思想工作。
他当上班长后,为了更好地弘扬解放军里互帮互助、阶级友爱的精神,把全班划分成了三个互助组,开展思想互助、体力互助和技术互助这三方面的活动,他也身体力行,带头做起。
零伤亡的“秘诀”
有一次,班里新招了四个战士,王克勤知道他们来到农队,心里免不了有点紧张,怕被别人欺负。于是,他主动跑过去,跟他们打起了招呼,聊起天来,帮助他们放松心情。
他除了给新战士们倒洗脸洗脚水、问寒问暖外,还经常聊起自己思想转变的经历,帮他们疏导情绪。为了不让这些新兵感到害怕,他甚至改变了平时的大嗓门,用温和的语调和他们慢慢沟通。
这几名新兵中,有个叫白志学的,后头在“龙凤战役”里荣获了英雄模范的称号。
白志学刚入队时,由于营养跟不上,个子又小又瘦,没啥劲头,再加上疥疮,走长途时常跟不上队伍,每天一到宿营地就累得趴倒在地。
到了第三天,白志学忍不住了,一到宿营地就低头哭了。有个同志看见了,调侃他说“少爷兵”。王克勤听见后,马上把那位说风凉话的战士叫过来,严厉地问:“你刚来的时候,我们班里的老战士怎样对你?现在你怎么就这样对待咱们的新同志呢?”
那位同志意识到错误后,向白志学道了歉,王克勤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治疗,不顾疥疮的传染可能,帮他清理伤口换药。第二天行军时,还主动帮白志学背枪,帮他减轻负担。
知道白志学哭是因为想家,王克勤就细心地安慰他,还帮他找人写家书,像对待亲兄弟一样亲厚。在这样的关怀下,白志学很快感动得热泪盈眶,从此更加努力跟上队伍,再也不想让自己掉队。
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里,王克勤的班很快就像拧成了一根绳子一样紧密,才在龙凤战役中创造了歼敌123人、自己零伤亡的奇迹。思想上、体力上、技术上这“三大互助”正是王克勤班打仗零伤亡的“秘籍”。
刘伯承和邓小平一听这个“秘籍”,立马就很重视,马上在全军传达指示:把这个典型总结好,然后在野战军的各个单位迅速推开!
刘邓两人还把这个“秘诀”报告给了中央军委,军委一看立马召集会议认真讨论。不久之后,延安的《解放日报》刊登了一篇《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》的文章,对王克勤提出的“三大互助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还把这个互助活动用王克勤的名字命名了。
接着,“王克勤运动”在全军各个部队里全面推广开来,解放军的战斗力也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高。
正如《解放日报》评价的:“党的教育让王克勤从一个蒋介石手底下的愚昧奴才,变成了和广大人民紧密结合的人,很快就成长为一个集智谋、仁义、勇敢于一身的人民战士。”在党引领下,王克勤确实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不再是一副木然、沉默的模样,而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、充满生命力的人。
不久,在“王克勤运动”刚刚推开不久,他就升任成了排长,然后依旧用那套“诀窍”,让整个排都紧紧地团结在他身边。
1947年7月10日,在定陶战役中,王克勤带领的排负责攻占定陶城北的关键区域。到了傍晚,攻城战正式打响,可偏偏这时王克勤生病了。战士们劝他先下火线休整,可他依然坚持留在阵地上,继续战斗。
在城墙上持续不断的枪声中,王克勤带领一个排扛着手榴弹,从壕沟里逼近到离城墙只有50米的距离。冲锋号还没吹响前,一名战士拉住了他,着急地说:“排长,你可不能冲啊!你还在生病呢!”
王克勤随口应了一声:“我知道了!”
就在冲锋号一吹响的那一刻,王克勤就提起手榴弹冲了出去。在摇晃得快要倒塌的云梯上,刚爬到半空,他胸口就中弹了,可他还是不顾一切,继续指挥战斗,直到晕了过去。
在军医的照料下,王克勤短暂地清醒过来,还挂念着那些战友,对一位叫陈群的小战士叮嘱:“我包袱里有几件衣服,战士们缺的,大家分着穿吧……”陈群听完眼泪哗哗地掉,带着哭腔说:“排长,别说了!我们等你回来!”
可惜,王克勤最终没能再次归队和战友们团聚。牺牲以后,刘伯承和邓小平都心如刀绞,特别是刘伯承,眼眶都红了,他拍桌子,怒吼着:“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王克勤!”为了缅怀这位英勇的战士,晋冀鲁豫军区把王克勤所在的排,改名为“王克勤排”。
曾经,被国民党部队蒙蔽得麻木不仁、没有感情的基层战士,慢慢在解放军中变成了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。这一切离不开党的教育,也得感谢王克勤自身思想上的启迪。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,新社会则把“鬼”变成人,所以说,王克勤的改变,正是一场从“鬼”到“人”的蜕变。
王克勤开创的“三大互助”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巨大帮助,还为所有战士树立了榜样,所以,大家会长久铭记这位伟大的人民英雄,他的名字,也会永远在史册上闪耀!
盛鹏配资-杠杆配资开户-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