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科之殇
一、静默的产房
世间万物,皆有征兆。那产科的衰败,亦非一朝一夕之事。王晴,一个二十七岁的姑娘,在北方某大城的二级医院里做了八年的产科护士,早已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。然而,当科室主任在晨会上宣布产科即将\"停业\"时,她仍觉\"心头一紧\",仿佛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。
同事们起初还强作欢颜,戏?道:\"往后咱院的出生证明可要成稀罕物了。\"但很快,孕妇建档停了,药厂的产科用药退了,剖宫产包也不再消毒。王晴这才恍然,自己竟成了\"产科末路\"的见证者。
这幕布并非骤然落下。一年多前,产科已显萧条,王晴不得不兼做内科的活计,给老人拿降压药、输液。去年末,每月接生竟不足十例;及至今年二月,产科关闭前,\"仅接生一例,便再无下文\"。
广西东南一隅,乡镇卫生院的助产士梁丽娜\"今年尚未开张\"。十五年来,她管理着医院的接生登记本,眼见那名单日渐稀疏。\"从前每月至少三十余产妇,日日有新生儿降世。\"而今,这频率渐成几日、几周,乃至数月。
展开剩余89%如今,妇产科仅余晨间偶有检查者,\"午后便门可罗雀,整个医院静得可怕\"。
邻近乡镇医院亦不乐观。医护人员聚首时,常互通消息。梁丽娜知悉,邻市一卫生院两年前已停接生,仅留妇科与孕检;另一镇卫生院因有麻醉师,能行剖腹产,曾月接生百余,去年骤降至三四十,今年更仅十余例。
梁丽娜所在卫生院仅分三科室:综合、妇产与中医。她估摸着,妇产科不久将与中医科合并,\"虽无正式通知,但主任们已在商议,产科似无单独保留之必要\"。
此情此景,全国多地医院产科皆在上演。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》示,2019至2021年,国内妇产医院减少16家。去年9月以来,公开宣布暂停或合并产科的医院至少9家。
这些多为二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卫生院。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言,出生率持续走低,首当其冲者正是一二级医院,\"三甲医院有优质医生资源,仍能吸引多数病患\"。
即便三级头部医院,亦感危机。段涛回忆,2016年二胎开放时,上海第一妇婴年分娩量达3.4万,连续八年居沪上之首。\"现年约2.5万例,上海新生人口从20万降至不足10万,我院已占四分之一。我院尚且如此,他院更甚。\"
前些时日,段涛与浦东新区产科主任们商讨\"产科转型\"。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主任哽咽道,其所在综合医院装修,院长趁机关闭了整个产科。段涛亦感唏嘘,\"他们倾注十余年心血于此,转行又能何往?\"
会后不久,段涛写下那篇\"救救产科\"的长文:\"若不改变现状……产科恐将塌方。\"
二、从巅峰到低谷
段涛犹记产科鼎盛之时。2016年全面二胎开放,全国新生人口1786万。上海第一妇婴90余产科医生,日接生近百,尚需查房、写报告。当时医院有\"闭经指数\"之说:年轻医生轮至产科,忙得月经不调;转至妇科,方得恢复。
另一大城,产科护士王晴恰于2016年毕业。她印象最深的是产科楼道,\"因产妇众多,楼道皆塞满病床。\"夜班如战场,\"科内两产床,常是内间接生,待产室还躺着数名阵痛待产者,一夜间或诞五六婴。\"
全面两孩政策前,诸多数据机构预测,开放首年新增出生人口将超200万,且未来数年持续增长。
2016年仅比2015年增131万。然多数产科床位已告急。为迎二胎,解\"建档难\"与\"一床难求\",2016年下半年,原国家卫计委要求县级医院新增产科床位8.9万张,三级医院可将特需病房改为普通病房增床,并争取\"十三五\"期间增产科医生与助产士14万名。
高峰未久。\"2017年起,年分娩量连降,彼时已感变化,\"段涛道,\"然影响有延迟效应,降至去年900余万,负面效应集中凸显。\"
王晴与梁丽娜皆清晰记得,所在医院分娩量自2017年底始降,主因原国家卫计委自2017年7月起,于各城推行《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》。
二胎开放后,多家医院反馈高龄产妇比例升至20%,而过往仅10%左右。《工作规范》按风险程度,以\"绿、黄、橙、红、紫\"五色分级。王晴言,其所在二级医院此后不得接诊橙色以上孕妇,\"当时即分流一波人。\"
致命一击来自出生率持续下降。梁丽娜回忆,约2021年起,乡镇医院肉眼可见地空了。是年国家开放三胎,然新增人口从2020年1200万跌至1062万。梁丽娜所在乡镇距市区十余公里,交通便利,产科床位不紧后,多人选择驱车至市区生产,\"但求安全\"。
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李岩2022年调研湖北两乡镇卫生院。据其统计,一乡镇年新生儿仅200左右,\"新生儿数量从根本上决定产科发展空间。\"其文指出,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静默是资源集中与利用之果,是市场行为下优胜劣汰,在全国低生育、人口向城集中背景下,需整合乡镇、村庄各类资源。
然其亦写道:\"资源整合或砍掉后当如何?无补充力量进入,农村女性欲看妇科病、做手术只能赴县,结果是'看病愈难愈贵',与我国长期医改方向相悖。\"
段涛亦提出:\"中国人口出生半数以上在县级及以下医院,产科就医半径较短,不似肿瘤、试管婴儿可全国跑。尤孕程后期,需一至两周产检,岂能让全县孕妇皆从乡镇奔县里生子?医疗可及性尽失。\"
\"产科昔时之忙本不正常,产妇皆睡走廊。\"然今时关停消息频传,亦令段涛忧心。
三、产科之困
梁丽娜自去年起未领绩效。诸多同事思量下班后做副业。\"有同事外出摆摊,护士多寻手工活,如串塑料珠花,家中所做,月增数百。\"
她曾问楼下制衣厂老板能否兼职,遭拒。老板忧其医院常值夜班,工厂赶货时亦无暇相助。
昔时生育者众,医护人员绩效亦高,梁丽娜月薪6000余,于乡镇属不错水平。她有编制,现月薪仍维3000左右,然\"我院合同工月仅1500,尚需租房、吃饭,亦觉无甚意义。\"
过去半年,其所在产科已有三位医护人员离职。
于其观察,妇产科素非医院发展重点。乡镇医院自然分娩医疗费230元,\"一产包进价九十,含棉签、一次性垫布等,另接生包含产钳、剪刀,用一次折旧几十,加人工,仅余100。\"加整个孕期各类产检,梁丽娜言,医院接一孕妇,约盈利1000余。
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小毛教授受访时言,若产科月分娩量不足50,难覆科室正常运营成本。超100,科室运作方处良好状态。
出生率降后,产科运营压力首显。段涛言,诸科室中,产科收费偏低,顺产通常数百至一千,剖宫产稍高,可达两三千。\"然维持产科成本甚高,他科夜间可少人,产科需24小时值守,诸多产妇夜间发动,产房医生、麻醉医生、助产士、护士,一日三班,至少需数十人。\"
于三级医院,另有压力。2019年,国家卫健委启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,鼓励大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,其中两最重要指标为CMI指数(医院收治病例的疑难危重度),和四级手术(最高级别)。
段涛认为矛盾在于,产科原则是保障母婴安全,将母婴并发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,\"故产科做得好时多为顺产,预防工作到位,便无各种并发症,CMI指数极低,更无四级手术。欲医院指标好看,则产妇遭殃。\"
段涛叹道:\"医学学科不似养猪,可于较短周期速决,成本无需如此高。然培养一好医生需多少年?十余载。现出生率愈低,产科不盈利,能获投入愈少,医生机会亦少,无人愿做产科,日后产妇突发,谁人施术?\"
其忧未来一日,产科将重复儿科命运。\"少子化乃大趋势,然若无所作为,产科恐将自由落体坠入深渊。\"
3月27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《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》,强调公立医疗机构须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。其中提及,应努力使综合性医院产科医师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平均水平,严禁向产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。
于段涛观之,此乃积极信号,\"然吾等望见真正落地,医院日日算账,政策至基层能落实几何?\"
四、前路何方
王晴今多在内科工作。一月前,医院已发公告,\"停止助产技术服务与产前筛查技术服务项目\",已建档产妇将陆续分流至周边他院。王晴言,后续医院将处理婴儿床、改造病房,产科帷幕终将落下。
内科工作饱和,病人络绎不绝,她发现诸多老人不消两三月,复来住院,\"人多时甚至住不上。\"看似,她或无失业之虞,毕竟人可不生育,却难避衰老。然亦难说,她犹豫片刻,八年前初入产科时,亦自以为永不失业,\"彼时吾思,人人皆需生子。\"
她感慨,\"昔做产科,今干内科,此非自新生至死亡之过程乎?\"唯一可喜者,其收入可复增,去年分娩量最低时,月入仅2000余。
梁丽娜能解今青年不欲生育之念。其年三十六,有二子,婆母时催再生。其言若三胎开放早六七年,必考虑生,\"彼时方三十出头,家尚有余蓄,父母亦未甚老。\"然今经济压力大,养二子已疲,\"折腾不起,打死不生。\"
梁丽娜喜助产士此职,\"吾思可做一生,且见新生儿降世,感实伟大。\"每闻婴啼,即其工作中最有成就感之时。其叹,\"真未思妇产科会沦落至此。\"
一些年轻医学生在挣扎。浙江某医学院,一妇产科专硕研究生入学即规划,毕业后返乡镇医院做产科医生,压力不大又安稳。然两年后,2023年6月,父母告之,镇卫生院产科已取消。
内蒙古一助产专业学生言,初入大学时,人人皆言助产士稀缺,其故弃转检验专业,今将毕业,\"然吾今觅工不得。\"今年3月,教育部将护理学、助产学调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,除涉国家安全等特殊专业,被列入国控专业者多为市场需求已饱和之专业。
三十一岁的赵慧子郁闷良久,其在某二线城市医科大学读产科博士。2023下半年始,发现学校附属医院产科病人愈少,病床常不满。然年初决读博时,产科情状非如此,\"未想日后吾或失业。\"
赵慧子近搜集大型医院产科招聘信息,望早准备,\"自招聘人数观,近几年一直缩减。吾乡有些医院,昔年或招两三人,今基本不招,学历要求亦高,昔本科即可,今需研究生博士。\"
其承认有些迷茫,如乘邮轮已至海中央,无法中途跳下。其唯能自励积极,\"吾读博亦有机会转科研岗,有师兄赴专科院校为师,另有医药生物公司,医学翻译。\"其将可能性列出。
最终,其唯能自慰,\"吾校尚可,已毕业师兄师姐皆觅得工作,应不至太糟。\"
五、结语
产科之困,实乃时代之镜。当新生之喜渐成奢侈,当生命之初遇冷落,我们不禁要问:这世间最珍贵的,究竟是什么?
愿那些守护生命第一道门户的医者,终能找到前路;愿那些犹豫是否孕育新生命的年轻人,能在适当的时候,获得勇气与支持;更愿我们这个民族,在人口结构的变迁中,找到平衡与希望。
生命如江河,虽有涨落,终将奔流不息。
发布于:山西省盛鹏配资-杠杆配资开户-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