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5年7月下旬的一天,在台北松江路127号一栋古老的宅子里,曾经风靡一时的白崇禧,那个曾叱诧风云几十年的中国军界传奇人物,正坐在客厅里,神情落寞,似乎与曾经的威风早已远离。他的面前放着一份刚刚看完的报纸,报纸上赫然印着一个加大号的标题:“原桂系军队领军人物李宗仁已抵达北京”。这一则新闻无疑给白崇禧带来了深深的震动和内心的挣扎。
白崇禧,曾是桂系军队中的重要人物,他与李宗仁并称为“李白”,更以其战场上的智谋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被称为“小诸葛”。然而,这位曾经风光无限、敢于与蒋介石拍桌子的将军,今天却两眼无神地盯着眼前的这份报纸,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。窗外的蝉鸣声刺耳且无情地割裂了空气的沉寂,而室内的闷热气息似乎让这位已年过七旬的老人更加烦躁不安。为了让自己稍微舒适一些,他无奈地解开了军装上几颗紧扣的纽扣,却依然无法平息内心的焦虑和沉痛。
过了许久,白崇禧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且带有些许愤懑:“德邻(李宗仁)投共,我今后没法见人了。”这一句话包含了太多的心酸与无奈,既有对昔日战友背叛的痛苦,也有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愧疚和迷茫。
展开剩余79%1949年底,随着解放军势如破竹,所向披靡,国民党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。此时,身为中华民国副总统的李宗仁却在风口浪尖上异军突起,宣布担任代理总统。面对即将到来的历史巨变,李宗仁依旧抱有希望,试图与解放军谈判,希望能够止步于长江北岸,但这段时间里,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关系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。
当李宗仁代表国民政府派遣代表团与解放军展开谈判时,白崇禧显得焦虑不安。当黄绍竑等人带回的和谈协议递到他手中时,白崇禧看到协议后,脸色逐渐变得阴沉,愤怒之情显露无疑,他对黄绍竑气愤地说:“亏得你把这样的协议带回来。”这份协议显然没有达到他期望的结果,深刻折射出当时桂系与蒋介石的矛盾与分歧。
4月20日深夜,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给南京国民政府的最后考虑时间已经到了,白崇禧的态度更加坚决,显然他们是不会在和谈协议上签字的。在蒋介石的指示下,白崇禧继续在华中地区为国民党抵抗解放军,但最终解放军的攻势无法遏制。随着南京和上海的相继解放,桂系部队也遭遇了重创。
李宗仁和白崇禧此时意识到,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,眼前的局势不再属于他们。在国民党倒台的背景下,两人的选择开始出现巨大分歧。李宗仁选择逃往美国,而白崇禧则决定暂时留在台湾,等待时机。然而,白崇禧在1949年11月3日提出支持蒋介石再次出任总统,这一表态暴露了他和李宗仁不同的心态:李宗仁已经与蒋介石彻底决裂,而白崇禧依旧希望通过表达忠诚来获得蒋介石的支持与优待。
此时,李宗仁带着妻子搭乘飞机逃亡美国,而白崇禧依然犹豫不决,面对蒋介石和自己过去矛盾的复杂情绪,他的选择开始变得更为艰难。蒋介石为了牢牢掌控局势,派出特使罗奇前来拉拢白崇禧,提出给他行政院长的职位。但到了台湾后,白崇禧才发现自己上当了,行政院长的职位被陈诚取代,而他自己只是被安排了一个虚职。
蒋介石对白崇禧的冷淡,令后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背叛和失望。在台湾的16年间,白崇禧过得如履薄冰,但始终不敢与李宗仁公开联系,以免引起蒋介石的猜疑。然而,1965年,李宗仁的归国消息传来,白崇禧心中燃起了怒火。他盯着报纸上的李宗仁照片,心中不禁发出愤懑的声音:“德邻投共,我再也没法见人了。”
李宗仁的归国让白崇禧感到自己彻底被抛弃,这种情感的激烈反应预示着他内心的动荡。而就在白崇禧对此情此景愤慨不已时,1966年12月2日,白崇禧死于自家卧室,死状惨烈。最先发现他的人是他的副官,回忆称白崇禧的尸体发绿,衣服不整,房间内一片凌乱,似乎在死前他经历了极为剧烈的挣扎。
坊间传言纷纷,许多人猜测白崇禧是被蒋介石派人毒死的,但官方最终发布的声明称,白崇禧死于突发心脏病。蒋介石亲自前往白崇禧的灵堂吊唁,并按照最高规格举行了葬礼,由何应钦、顾祝同等军政要员组成治丧委员会,似乎给予了他应有的荣誉和尊重。然而,李宗仁得知白崇禧死讯时,却冷冷地表示:“蒋介石待人毫无诚意,唯知玩弄权术。”这番话中暗含深意,似乎揭示了蒋介石与白崇禧关系的真相。
1970年,李宗仁因病去世,而白崇禧与李宗仁的死,也宣告了“桂系”这一历史符号的彻底结束。两位曾经的并肩作战者,最终都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中走到了尽头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-杠杆配资开户-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